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186-7688-2001

华南理工张珉课题组/汕头大学倪绍飞Angew:廉价双金属催化的还原串联反应—氮杂芳烃去平面三维化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汕头大学      2025-04-07
导读: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张珉教授课题组在氮杂芳烃还原偶联反应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题为“Direct Access to Functional 2-Azabicyclo[2.1.1]hexanes via Hydrodearomative [2π + 2σ] Cycloaddition of Aza-arenes”。该研究发展了一种高原子经济性、步骤高效的合成2-氮杂双环[2.1.1]己烷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新型Mn/Fe双廉价金属催化体系,成功实现了氮杂芳烃氢化去芳构化再与双环[1.1.0]丁烷发生[2π+2σ]环加成的串联反应。该催化体系利用Fe(OTf)2作为Lewis酸配位活化氮杂芳烃,三齿钳型锰催化剂通过1,4-温和加氢模式还原氮杂芳烃,生成的烯胺经过异构之后原位形成亚胺中间体;与此同时,Fe(OTf)2作为Lewis酸对双环[1.1.0]丁烷的羰基进行配位,活化具有张力的σ键,从而促进与原位生成亚胺的偶极环加成反应。不仅为氮杂芳烃的高附加值转化开辟了新途径,更为传统方法难以构建的桥环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华南理工大学张珉教授和汕头大学倪绍飞教授(理论计算)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张珉教授课题组博士研究生杨键为第一作者。
image.png

正文

尽管平面六元氮杂芳烃广泛存在于药物及生物活性分子中,由于芳香化合物在体内易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因此开发高效、高选择性的方法将平面化的氮杂芳烃转化为富含C(sp³)杂化中心的三维骨架(如aza-BCHs,Scheme 1a)具有重要意义。现有芳基化合物去芳构化结合双环[1.1.0]丁烷(BCBs)的方法多依赖贵金属催化剂、光诱导或预活化策略,存在选择性、原子与步骤经济性有待提高等问题

基于此,华南理工大学张珉教授团队华南理工大学张珉和汕头大学倪绍飞联合报道了一种新型Mn/Fe双廉价金属催化体系,该催化体系利用Fe(OTf)2作为Lewis酸配位活化氮杂芳烃,三齿钳型锰通过1,4-温和加氢模式还原氮杂芳烃,生成的烯胺经过异构之后原位形成亚胺中间体;与此同时,Fe(OTf)2作为Lewis酸对双环[1.1.0]丁烷的羰基进行配位,活化具有张力的σ键,从而促进与原位生成亚胺的偶极环加成反应。该串联反应实现了一类新型吡咯烷生物电子等排体的选择性与多样性合成,不仅为氮杂芳烃的高附加值转化开辟了新途径,更为传统方法难以构建的桥环化合物合成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image.png

Scheme 1.a: 含有2-氮杂双环[2.1.1]己烷的代表性生物医学分子。b: 芳烃与BCBs的去芳构化环加成。c: 杂氮芳烃与BCBs的去芳构化环加成(本研究)。DC:偶极环加成。

Scheme 1a展示了含有2-氮杂双环[2.1.1]己烷片段的具有医药价值的分子示例,体现了这类分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性。Scheme 1b介绍了近年报道的芳烃与BCBs的去芳构化环加成反应。现有方法多依赖贵金属催化剂、光诱导或预活化策略,存在选择性、原子与步骤经济性有待提高等问题。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张珉课题组围绕不饱和含氮芳烃的定向还原串联反应开展了系统性研究(代表性示例:J. Am. Chem. Soc.2025147, 6572;Angew. Chem. Int. Ed.,202564, e202505060; Acc. Chem. Res.2024, 57, 795;J. Am. Chem. Soc. 2024, 146, 31647;J. Am. Chem. Soc.,2024, 146, 11289;CCS Chem20246, 342;J. Am. Chem. Soc.2023, 145, 17329;J. Am. Chem. Soc. 2023, 145, 10967;Angew. Chem. Int. Ed., 2023, e202303007;Angew. Chem. Int. Ed. 201756, 14232;Nat. Commun. 202213, 2393;ACS. Catal.202212, 10294; ACS Catal2021, 11, 9271; ACS Catal. 2020, 10, 5243; Nat. Commun.202112, 4206)。为应对氮杂芳烃易过度还原为环胺,中间体难定向转化利用这一挑战,作者通过开发可调控还原动力学的Mn/Fe廉价双金属催化体系,实现了氮杂芳烃还原中间体亚胺与BCBs之间的环加成反应,为新型2-氮杂双环[2.1.1]己烷类三维分子的构建提供了有效方法(scheme 1c)。    

image.png

Figure 1. 氮杂芳烃与双环[1.1.0]丁烷的底物适用范围。

作者选定喹啉A1与双环[1.1.0]丁烷B1作为模板底物进行了系列条件优化,并根据最优反应条件进行了底物拓展。Figure 1展示了该反应优异的官能团兼容性。不同取代基的喹啉衍生物(halogens, -Bpin, -NO2, -CF3, -OTf, -OTs, -CONH2, -PO(OEt)2, -Me, cyclopropyl, ester, -SR, -SeR, alkenyl, alkynyl, -(hetero)aryl, -SO2Me)均可在该催化体系下高效转化为目标产物(C1-C34)。值得注意的是,反应未观察到不饱和基团(-NO2, alkenyl, and alkynyl)的还原(C7C24C25),常见离去基团如卤素(-F, -Cl, -Br, -I), 三氟甲磺酸酯(-OTf), 对甲苯磺酸酯(-OTs), 没有发生氢化-去官能化(C2-C5C9C10),显示出该反应良好的化学选择性。其它氮杂环如4, 7-菲啰啉,1, 5-萘啶,2-苯基-1, 8-萘啶,噻吩[3,2-b]吡啶都可以转化为相应的目标产物(C35-C38)。作者也考察了双环[1.1.0]丁烷(BCBs)的底物适用范围。如Figure 1(底部)所示,一系列苯环上含有富电子或缺电子基团的BCBs都以中等到优异的产率转化为目标产物(C39-C47C49)。除了乙酯、甲酯、苯酯和叔丁基酯(C47-C51),酰胺和酮(C52C53)也能转化为相应的目标产物。该反应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8号位取代的喹啉以及单取代的BCBs无法转化为目标产物。    

Figure 2所示,作者合成了一系列引入药物分子片段的喹啉,包括DL-薄荷醇、布洛芬、奥沙普秦、吲哚美辛、那格列奈、丙磺舒、苯扎贝特、阿达帕林和依托度酸,并成功将其转化为含有药物分子片段的2-氮杂双环[2.1.1]己烷类三维结构分子(C54-C62),揭示了该反应在药物分子衍生化中的潜在价值

image.png

Figure 2 含有药物分子片段的喹啉类底物适用范围。

其后,作者进行了合成应用研究:模型反应放大15倍之后仍能以较高产率得到目标产物(Figure 3a);产物C1C52经一系列转化,合成了氨基酸、氨基醇、氨基醛、氨基酯等多个含有功能基团的三维分子(C63-C68)。进一步,作者开展了系列控制实验以探索反应机理(Figure 3c)。通过自由基钟实验排除了自由基机理(Figure 3c-1),通过氘代实验(Figure 3c-2)以及1,2-二氢喹啉作为底物的控制实验(Figure 3c-4 & 3c-5)排除了氮杂芳烃进行1,2氢化去芳构化的模式,通过氘代汉斯酯(deuterated Hantzsch Ester,HEH-D,Figure 3c-3)等实验验证了氮杂环的还原去芳构化始于氮杂环的4号位。    

image.png

Figure 3.a: 放大实验。b: 产物衍生化。c: 控制实验。

作者结合DFT理论计算,证明了Fe(OTf)2作为Lewis酸对活化氮杂芳烃至关重要(Figure 4)。相较于标准条件,没有Fe(OTf)2活化氮杂芳烃的情况下中间体能垒高19.4 kcal/mol。作者通过计算得出1,4-加氢产生的烯胺经互变异构成亚胺的能垒相比直接3,4-氢化能垒低7.4 kcal/mol,进一步验证了反应是经历了1,4-氢化机理。

image.png    

Figure 4反应机理的DFT计算(kcal/mol)。


总结

该研究报道了通过氮杂芳烃加氢去芳构化生成的原位亚胺中间体与双环[1.1.0]丁烷进行[2π+2σ]环加成反应合成吡咯烷类生物电子等排体的新方法。此方法不仅为氮杂芳烃的高附加值转化开辟了新途径,更为传统方法难以构建的桥环化合物合成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基于反应机理的深入认知,未来可进一步设计双金属催化模块,发展新型还原偶联反应体系,推动该方法在药物分子精准合成、功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该工作为芳烃还原去芳构化中间体的原位转化研究提供了范式参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上述工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华南理工大学张珉教授和汕头大学倪绍飞教授(理论计算)为通讯作者,张珉课题组博士研究生杨键为第一作者。华南理工大学江焕峰教授、法国雷恩第一大学Pierre. H. Dixneuf教授对本论文修改提供了指导,倪绍飞教授团队硕士研究生姚博轩对本工作机理验证部分进行了理论计算。海南大学谭振达老师对该课题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帮助,Zhang Group团队的成员们在该课题完成的各个阶段提供了诸多的帮助和建议。

作者简介

张珉,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德国洪堡学者、国家四青人才、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分别获法国雷恩一大化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博士学位(合作培养,双博士学位)。2011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团队主要从事绿色有机合成与应用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截至2025年3月,已在“《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CCS Chem.》、《ACS Catal.》等主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累计引用7600余次,多篇论文被评为热点文章和封面文章。先后主持了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企业技术开发项目等的研究工作。

文献详情:

Direct Access to Functional 2-Azabicyclo[2.1.1]hexanes via Hydrodearomative [2π + 2σ] Cycloaddition of Aza-arenes. 
Jian Yang, Bo-Xuan Yao, Huan-Feng Jiang, Shao-Fei Ni,* Pierre H. Dixneuf, Min Zhang*
Angew. Chem. Int. Ed.,202564, e202505060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505060    
image.png

长按扫码,查看原文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