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刘义:我与生物热化学

来源:中国化学会      2024-01-10
导读:2023年,正值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40周年,这是中国化学会设立最早的学术奖励,40年来,已产生362位获奖者。为庆祝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40周年,特别企划了“化学青春在路上”专题分享,将陆续推出获奖人与青年化学奖相关的故事及感言。期待这些分享能为更多正在化学科研之路前行的青年人带来启迪与共鸣。

我与生物热化学

——纪念“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30周年

作者:


2001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得者


在这个世界里,奖励有各种各样,但对于一名中国青年化学工作者来说,什么奖最有吸引力?我想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应该是其中之二,想起来这个奖不大,但对青年化学工作者来说,其意义深远。

我于1988年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开始走进化学世界。1992年武汉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保送研究生,带着对科学研究膜拜的心情,进入屈松生教授课题组,开展生物热化学研究。

12年前,其实热化学算是“冷”化学,没什么人对其感兴趣。刚刚30岁出头的我,对科学研究充满激情和幻想。除采用商品化的热量计开展相关工作外,我自己也设计一些仪器,开展热化学研究工作。2001年3月,屈松生教授和吴成泰教授找到我,说要推荐我申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于是将自己博士毕业以后的工作进行了简单的整理,报了上去。

2001年12月我有幸获得了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奖工作是“生命代谢过程热化学研究”,属物理化学专业,生物热化学研究方向。当年我破格晋升为教授,还获得了湖北省青年科技奖,可以说是多喜临门。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荣誉,但对我来说,既是对我前期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鼓励,更多的是压力和前进的动力。

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后,我于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武汉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被评为武汉大学杰出青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于是我在思考,我是该坚持生物热化学还是该转方向呢?我当时觉得科研工作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扬长避短,于是决定坚持从事生物热化学研究。但是,单纯以微量热为研究手段,比较单一,于是就想发展多种热力学研究方法。因此,这些年来,我的研究工作以生命体系的热力学为主线,围绕“生命体系的热力学信息获取与解析”,建立了系列生命体系的热动力学信息获取方法、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热力学方法。所建立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热力学方法,2010年获Bioorganic &.Medicinal Chemistry Most Cited Articles 2003 to 2010 Award(Elsevier);2008年获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Most Cited Paper 2005-2008 Award(Elsevier)。

在生物热化学方面,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在细胞、线粒体、生物大分子等层次上,采用精密微量热、光谱、电化学、显微等技术和方法,对生命动态过程中的代谢规律、药物和毒物与细胞和线粒体相互作用及其机制、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功能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等,进行了系统的、有特色的研究工作,于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我本人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被聘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

目前,在生物热化学领域工作已20余年,对生物热化学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下,围绕生物热化学,主要开展靶向药物和纳米生物效应相关研究工作。我想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也是我喜欢的研究方向,我会将其进行下去。

最后,祝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可持续发展!祝中国化学会明天更加辉煌!祝各位化学同仁一生平安幸福!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