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郜洪文:坚韧不拔的精神赢得创新的高尚和快感

来源:中国化学会      2024-01-05
导读:2023年,正值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40周年,这是中国化学会设立最早的学术奖励,40年来,已产生362位获奖者。为庆祝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40周年,特别企划了“化学青春在路上”专题分享,将陆续推出获奖人与青年化学奖相关的故事及感言。期待这些分享能为更多正在化学科研之路前行的青年人带来启迪与共鸣。

坚韧不拔的精神赢得创新的高尚和快感

——写在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30年

作者:


1999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得者


我1964年出生在安徽省濉溪县孙町镇郜桥村一个农村家庭,198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工学院化工系,大学毕业后进入安徽省淮北市环保监测站工作,那时科研只是工作外的一种兴趣,利用单位当时的实验条件,放弃周末与节假日,带着女儿驻守实验室,基层申请科研项目难度很大,只有挤出工资购买实验试剂、材料,孩子也成了“公家的女儿”。1991年,第一篇英文论文“多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悬浮物”应邀参加“第四届亚洲化学大会”,从此坚定了我走科研道路的决心。1994年,提出了“光谱修正”新方法,在AnalystTalantaSpectrochim. Acta A等国际著名分析化学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十年(1988~1998年)的兴趣性研究花费了自己近三万元生活费,但也收获不少:1997年,“光谱修正技术建立及对金属配合物溶液分析应用研究”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同时被授予“淮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第三届安徽青年科技奖”,奖金一万元捐给了当地农村小学。生活依旧清贫,科研也依旧艰辛。

1999年,张胜义教授破格把我引进到安徽大学化学系,从此就变成一个真正的科研人员,实验条件有所改善,并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优秀人才基金的资助,经费虽然不多,但总比前十年的自费科研好了很多。在只有十二平方米的实验室内完成了多项科研成果,建立了“光吸收比差”新方法,提出了“电性作用诱导非共价键结合”新模型,在AnalystAnal. Chim.ActaMucromol. Biosci.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999年被授予“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0年荣获“国内SCI系统论文数(化学类)较多个人”,2001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被授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2003年,被赵建夫教授引进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环境化学研究,自己才真正有了一个像样的研究团队,实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十年来,研究方向进一步拓宽,科研深度得到很大提高,先后提出“跨膜阻抗效应”、“污染物原位杂化”等理论与技术,在ProteomicsChem. Comm.Biophys. J.J. Muter. Chem.Toxicol. Sci.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逾60篇,多项成果被Highlights Chem. Technol.Nature ChinaC&EN等国际重要科技新闻杂志报道,参与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近日,创新性地提出“天然矿物深度功能化”、“液体色差测量”等新方法,合成了多种新型功能材料,开发脱离分光系统的光学测量装置,并成功研制磷酸盐、硝酸盐、铵、锰、锌、铬、镍等二十余种现场快速检测粉剂,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二十多项,在水污染控制与现场环境监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科研生涯已延续二十六年,虽然没有博士、海归的光环,也缺少马太效应的照应,虽然主持科研课题经费只有一百余万元,条件曾很艰难,但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同事、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领域做出了不悔的成绩,同时锤炼了自己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科研精神。目前,虽然年近半百,但亲自做实验的习惯依然没变,它更让我体会到科研的难度、艰辛和创新的高尚、享受,同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科研经验。科研道路就是无规则曲线,它与学历、职称和科研经费不成正比,只要你刻苦钻研、不惧困难、敢想敢做、脚踏实地,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绩。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