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奖励的温暖 珍惜创新的沃土
作者:牛建军
1995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得者
尊敬的中国化学会及青年化学奖纪念文集编委会:
您们好!
接到化学会的征稿函,正如征稿人所言,感慨良多。从获奖至今历经近二十载,对奖励始终感情至深,从未淡漠。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八九十年代,科技奖项设立了很多,但针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奖项则很少。所以,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的设立和运作对年轻一代化学家的激励作用就显得尤为珍贵。确实体现了老一辈化学家对年轻一代的关爱和期望。鼓励我们不因资历而妄自菲薄,在科研中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多出成果、造福社会。
获得青年化学奖是我的荣幸。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前辈和导师董绍俊、汪尔康两位院士;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支持过我的家人、朋友、老师和同事;感谢长春应化所、中科院、国家对我的培养和关爱。奖项的获得给予我极大鼓励,让我倍感温暖和鼓舞。也时时鞭策我一定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以不懈的努力投身于研究工作之中,取得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1995年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6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5年跨出国门前已在国际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或专著近三十篇。曾在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研发中心和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做访问学者或博士后。现为加拿大联邦政府健康部资深研究员、加拿大首都地区灾难及事故应急委员会顾问、化学专家。科学研究是我不悔的人生追求,也是我生命和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身处海外,职场变化无常。但我始终坚守化学这一片净土。一是源于对化学的热爱,二是回馈化学奖的那份关爱和激励。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的创新,青年学者的成长需要沃土。随着国力的提高和对科研的重视,国内的科研条件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寄语青年化学学者们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科研条件,立足岗位、勇于开拓,为中国科技的腾飞和化学的发展努力进取,贡献聪明才智。
感谢中国化学会!
感谢青年化学奖纪念文集编纂和组织人员的辛勤工作!
致以诚挚的祝福。
牛建军
2013年6月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