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一个勇敢的开始:未来科学大奖诞生记

来源:《知识分子》      2016-01-19
导读:由中国顶尖科学家和科技领袖发起的一项民间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昨天在北京正式创立,发起人希望“做中国人自己的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设立生命科学大奖和物质科学大奖,奖金各为100万美元,首期100%由中国人出资,将于2017年首度颁奖。

“我们时常向往未来,心之所向其实是对未知世界的美好期待。然而,人类行为正在塑造一个怎样的未来?”

2015年末的一天,当《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写下这段话时,他所参与的一个名为“未来论坛”的民间组织即将迎来成立一周年的日子。

作为理性而审慎的科学家,饶毅向来惴惴于“预测未来”的话题,他谨慎地写道:眼下以及可见的未来,也许没有什么力量,能如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这般深刻地影响着人类世界的未来。

未来,需要科学的指引。

短短一年间,未来论坛成功举办了12期讲座,应邀而来的科学家皆为一时之选:张首晟、张双南、潘建伟、李凯、谢晓亮、丁洪、文小刚……

当这些蜚声学界的大家走上讲坛时,台下的观众不仅有曾经的部级领导,也有知名的企业家、投资人,当然也有高校的学子,甚至是跃跃提问的小学生。

2015年12月26日,圣诞节后,一次重度雾霾天气笼罩北京。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毛淑徳教授即将登上年度最后一期讲座,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一度担心到场的观众会比较少,但很快她发现自己多虑了,蜂拥而入的观众迅速占满了偌大的会场。

更让武红意外的是,那天来了很多小朋友。“我要一直做下去”,忽然她有些感动,“也许一个孩子只是听了一次科学家的演讲,就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一切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过去15年,在博鳌亚洲论坛、《财经》年会、陆家嘴论坛等高端论坛中,总能看到武红穿梭于政经两界高端人群中。她是公关界翘楚,自称“做论坛出身”,却总在幕后。

直到有一天,她在翻看一本名为《奇点临近》的书时,“未来”二字突然从脑海里跳脱出来:中国的未来需要什么?人们不能只关注当下赚钱啊,总要抬起头,想一想未来10年、20年我们会往哪儿走。

“这正是我想做的。它就像我心中的一个梦。”武红先后和衣锡群、高西庆、朱云来几位前辈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肯定后立即着手找钱。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是武红找的第一个人。当他听到“未来”的创意时脱口而出:“我很久没有这么兴奋了,你知道吗?当年我们小的时候,就有《小灵通漫游未来》,我们从没停止过思考未来”。

接着,武红找到了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丁健。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拥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信息科学硕士学位的丁健向来严谨,一上来就挑战武红的创意:做这个事情,不能仅仅是一个想法,我们要立足长远,明确组织的性质、结构,建立组织的理念,完善组织的专业性、公正性。

2014年的夏天,十余位企业家、投资人纷纷“入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许多人都拥有顶尖名校理工科背景:陈恂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并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邓锋清华大学电子系本科毕业,在南加州大学取得计算机硕士学位;沈南鹏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被同学视为数学天才,硕士毕业于耶鲁大学。

他们并未泯灭好奇心。丁健曾说,“把财富当成了成功的很重要的标准后,中国人对科学的好奇心事实上被压抑了,觉得好奇心是孩子的事,不是一个成功者该干的事。实际上人类最伟大的成功都是被好奇心推动的”。有一次他和物理学家文小刚聊到心潮澎湃,当即表示想读一个物理学硕士。

万通集团主席冯仑是社会科学背景出身,在一次访谈中,他半开玩笑地说,“我跟科学家在一起都不太敢说话,只能听他们说”。然而,冯仑却对中国人“对自然的追求弱于对人的关系的追求”、“缺乏科学精神背后的民族性、历史性根源”有深刻的洞察。这一轮经济增长模式和大的背景中科技创新因素驱动的重要作用,同样引起了这位企业家的思考。

想到了就要做。2014年10月,徐小平推荐了从谷歌总部研究院回国创业的人工智能专家赵勇作报告,题目是《让计算机看懂这个世界》,“当我们期待人工智能这个奇点的临近,就必须让计算机具备比人类更强大的视觉能力。”赵勇关于人工智能的分享开启了“理解未来”讲座的第一讲。

11月的一天,千禧大酒店。未来论坛举行启动会。丁健、沈南鹏那天刚刚从国外回来,还在倒时差。十余个创始理事本来就熟悉,此前在不同公益组织中有过交集,理念相同,关于创建未来论坛,他们一拍即合。

“我们这一拨都是60后,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物质非常贫乏,但人很纯粹,都有点理想主义加英雄主义,因此不会被物化掉”,武红说,基于这样的情怀和对公益事业的逻辑思考,大家走到一起也是一种必然。

然而,“未来”的入口在哪里?创始理事们最初讨论的起点聚焦在互联网技术领域,而后有人问,互联网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国家倡导的创新、创业的热潮,最终来源于哪儿?一步步追问,最后所有人都同意,一切的基础是科学。

“未来”方向已定,只待一个精彩开局。


未来科学大奖,图片来自未来论坛官网

“做中国人自己的科学大奖”

2015年1月20日,未来论坛创立大会盛大开幕。

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科技领袖走上讲台:美国未来学家、谷歌公司工程主管、《奇点临近》一书作者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百度公司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美国通用人工智能会议主席本·格策尔(Ben Goertzel)、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王晓东等。极高水准的演讲和思想碰撞,在当今中国可谓一时无两。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左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王晓东(左二)、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左三)在未来论坛创立大会上与丁健(左四)对话

台下,未来论坛创始理事,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商业领袖:陈恂、丁健、邓锋、方方、冯仑、李柏霖、沈南鹏、吴鹰、武红、徐小平、杨元庆、虞锋、张曦轲、张醒生、张磊,悉数出席。

这一刻,另有一番特殊的意义——它将从此改变中国过去只看重“经济盈利模式和人脉结 交”的“经济论坛”,转向关注“跨界交流、着眼未来”,倾听“未来之声”的高端科技平台。

“武红,我觉得你后半辈子什么都别干了,你就干这一件事。”未来论坛咨询委员朱云来对她说,“值得”。

“如果这个平台能够真正让这样一群科学家成为社会的榜样和楷模,我自己从内心里面觉得,没有什么比这个事情更伟大”。武红已经准备好了个人的一次重大转型,离开此前熟悉的商业论坛领域,卸任新盟国际CEO职务,专心投入未来论坛的公益事业中。

就在当天的创立大会的结束致辞上,未来论坛创始理事、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张磊发起了做中国自己的科学大奖的倡导。

一个民间倡议的“科学大奖”就此浮出水面。看似偶然,实际上必然会发生。

早在此前一年半,张磊受了由俄罗斯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等人设立的科学突破奖的很大影响,萌生“做一个中国的科学大奖”的愿望,为此他曾和施一公讨论过可行性,也分头拜访了饶毅、王晓东,但苦于没有实施和组织团队。如今,看到未来论坛正是一个理想的平台,张磊再次提起夙愿。

经张磊引见,武红和未来论坛创始理事、水木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方方拜访了施一公、饶毅、丁洪、王晓东等科学家,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支持。这些顶尖科学家所组成的科学委员会的加入,使得未来科学大奖具有了专业上的保障。

从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到科学突破奖等挨个研究一过后,武红他们发现,这些国际知名的科学大奖无一例外是由个人或家族捐赠的,而政府背景的科学奖项在学术界以及国际影响力上,往往难以望其项背。

由此,未来科学大奖的民间性质被确立。

但是,在科学大奖模式的建立上,创始团队却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最开始的理想状态就是完全照着国外的模式,建立母基金,然后用这个母基金投资回来的钱作为奖金发放”,但这个想法很快被证明行不通。“国外的模式不一定合适中国。各种文化上的因素、人的因素、制度上的因素都告诉我们,时机还未到,中国没有这种土壤。”

之后,武红在创始理事们的建议下尝试邀请功成名就的资深企业家参与,但均以失败告终。“其中不乏意识尚未到位的问题。而且我觉得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一种心理,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就是‘看’——这事你们先做做看吧,做起来好了再说。”

“那个时候我其实挺沮丧的,”武红对《知识分子》坦言。但是,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挫折,哪怕头一天晚上被人打倒,第二天站起来时,一定是笑着面对,她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未曾放弃努力。

幸运的是,未来论坛的创始理事们最终找到了适合的新的模式:一个科学大奖基金会应运而生,其下设立不同的奖项,每个奖项由一个人发起,三个人一起参与。这种模式对捐赠人来说,简单清晰,一人牵头,三人跟进,协同性好。在资金上,未来科学大奖随即迅速决策——奖金为100万美金,每个捐赠人出25万。并且每个大奖、每个捐赠人都承诺捐赠10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基金的持续性。

在捐赠人选上,武红表示将做严格的把控。“首先要理念认同,我们强调他对整个科学大奖方方面面的认同和投入,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另外,具有良好社会声誉、有理想、有思想并具有影响力,不仅仅是投钱的事,还要有一个榜样作用。”

就大奖的设立、评审等诸多问题,饶毅、施一公作为主席,王晓东、谢晓亮、田刚、夏志宏、丁洪等与多位企业家创始理事一同专题讨论。武红介绍说,最终仍然确保科学家是专业上的把关人。其中饶毅和丁洪作为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个奖项评审标准的核心的牵头人,付出了巨大心血。初审、复审的章程,经过科学家委员会几轮严谨讨论最终确定。

作为中国首个民间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有着自己的野心:“我们要做全世界公认的大奖,这是我们的一个终极目标”。不过,武红说,未来科学大奖的短期目标还是以推动在大中华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作出卓越研究的科学家。

在2016年1月17日举行的未来论坛年会上,未来科学大奖正式宣布成立,第一届未来科学大奖将设立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大奖项,奖金各为100万美金。

作为中国首个非官方、非营利、民间发起的科学大奖,这无疑是一项创举。

“脱胎民间”的气质和力量

科技事业在中国向来是国家事业,如今首次迎来的民间力量的助推。

“西方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比中国早了一两百年,所以我觉得我们要有一个系统的重视,特别是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国家的投资来说,对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点上,与我们现在有的能力、我们实际的投入相比,中国做的还是远远不够的。”朱云来在未来论坛的一次访谈中表示。

“以国家为主导的科研的体制、政策、机制,和对科学家的激励,高科技的成果向产业的转化等等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也是想一起在这个方向多一些努力。”未来论坛首任轮值主席丁健的一番话里透出无比清醒的自觉和责任担当,“既然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同时又是高科技产业的投资者,本身也有责任,不光是去受益于国际上的人类发展的科技成果,更应该去为这种成果,特别是中国人在世界上做出的创造创新做一些推动,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

未来论坛创始理事徐小平则从中看到了历史的必然性。“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像华为、百度这样科技含量很高的公司,创始人本人或者是技术拥有者,或者是技术整合者,他们通过把商业能力与科技资源的结合,创造了中国的奇迹。像李彦宏、杨元庆这样的创业者,沈南鹏、邓锋这样的投资人,开始把他们的资金投向科技公益事业,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第一代创业者、投资人财富积累之后的必然。”

他进一步解释说,“这种必然性也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创业、投资、公益。柳传志、杨元庆、李彦宏是创业者,沈南鹏、邓锋和我本人也是创业者;创业成功之后,有了钱,开始做投资,做投资就是对创业进一步的鼓励和支持,但毕竟带有商业回报的目的;今天我们看到,第三阶段终于到来,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规律,就是回馈社会,做纯公益。”

“三十年前,中国人都没有钱,做不到投入公益,二十年前、十几年前,中国人的钱捂在手里还没有热,也很难,现在,终于这个时代到来了,这是一个新的转折。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终于进入正向循环,第一代企业家和创业者开始把他们的资金投向社会发展的公益领域,而且是支撑中国未来发展最最关键的科技事业,支持最有远见、最前沿的科学家的工作,我觉得意义非常重大。”徐小平十分乐观,“今后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它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民间的身份和气质反而成为未来论坛创始理事们引以为傲的地方。

丁健说,“民间的力量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会受太多的体制的约束,在商业和投资界也都有一定的成就,所以对效率更加注重,对官僚体系和低效的东西也非常反感和排斥,对科技的阻力也看的很清楚。国家的投资非常重要,我们也支持和愿意一起合作。但是我们更愿意在这个过程中吸取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通过外部力量来撬动中国科技的发展。”

“这个论坛的伟大之处在于民间推动,中国很多东西靠民间推动反而能跟国外更快的缩小差距。”冯仑说,“我相信在科技研究上也会这样。换一个机制,包括这些科学家在研究中做出的组织上的和研究方法上的探索,中国的科学进步会有另一番气象。这就是未来论坛激动人心的地方。”

民间的巨大力量让徐小平感慨,“在一个人们开始怀疑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时候,有一群企业家、投资人却把钱投入到公益事业中,设立一个旨在引领未来的科学的大奖,恰恰说明中国经济进入到成熟阶段。我是最早知道这件事并参与进来的人,一年的时间里促成了这件事,组织者的高效和参与者的热情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也说明中国社会的正能量一点就着,一触即发,关键是有人去启动这个按钮。”


转载自饶毅、鲁百、谢宇主编的《知识分子》(微信公共号:The-Intellectual)

官微 化学加 2016-1-18同时发出

投稿合作邮箱:cs@huaxuejia.cn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