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中科院化学所韩布兴/孙晓甫团队Chem Catal:电催化耦合CO2和甲醛反应

来源:纳米人      2022-09-29
导读: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和孙晓甫团队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Chem Catalysi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Electrochemical C-C coupling between CO2 and formaldehyde into ethanol”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工作报道了I掺杂的Cu基催化剂,能够电催化耦合CO2和甲醛反应生成乙醇。孙晓甫研究员和韩布兴院士为通讯作者,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生马晓东。
成果简介

电化学CO2还原反应 (CO2RR) 能够实现常温常压下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在缓解温室效应和储存间歇性电能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而电化学共还原的方法实现CO2与有机分子偶联是一种新的并十分具有潜力的CO2电化学转化路线。甲醛 (FA) 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和碳源。而因其毒性和污染性,FA的降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电化学共还原CO2和FA进行偶联能够同时实现FA的处理与CO2的高附加值转化。

Cu基催化剂在CO2RR反应中对C-C偶联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使用Cu基催化剂能够更好的实现电催化CO2与FA的偶联反应。卤素元素的掺杂可以抑制质子吸附,进而抑制析氢反应 (HER)。此外,卤素元素的掺杂也会影响铜基催化剂的结构,显着提高铜基催化剂对C-C偶联的催化活性。

本工作设计了一种碘掺杂的Cu基催化剂Pretreated O-CuI1.3并首次报道了通过电化学共还原的方法将CO2和FA 转化为乙醇 (图1)。研究表明,在H型电解池中乙醇的法拉第效率可以达到32.4%,电流密度为8.8 mA cm-2,相应的生成率为1.6 mmol g-1 h-1

image.png

 图1. CO2和甲醛共电解生成乙醇形成C-C键。

结果分析
研究团队在H型电解池中对催化剂进行性能测试。首先对比了不同卤素掺杂氧化亚铜的性能。相比于Pretreated O-CuCI1.3和Pretreated O-CuBr1.3,Pretreated O-CuI1.3显示了更为优秀的催化性能 (图2A和B)。乙醇的法拉第效率可以达到32.4%,电流密度为8.8 mA cm-2,相应的生成率为1.6 mmol g-1 h-1。而随着I掺杂量由改变,乙醇的法拉第效率也明显的降低(图2C)。这可能归因于Cu的电子结构的优化。而随着电解液中FA含量从1M逐渐增加到5M,乙醇的FE先增大后减小,当FA浓度为3M时乙醇的法拉第效率达到最高 (图2D)。研究者认为FA对电极界面的传质限制会对电催化CO2和FA反应产生乙醇具有很大的影响。在一个工作循环中,反应的电流密度和乙醇的法拉第效率是十分稳定的,并且在连续进行了5次工作循环后电流密度和乙醇的法拉第效率没有明显衰减。这表明Pretreated O-CuI1.3作为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image.png

图 2. 电催化CO2和FA共还原电合成乙醇的催化性能。

为了深入了解电催化CO2和FA反应合成乙醇的机理,研究团队对催化剂进行了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 (XAFS,图3C,D,E),原位X射线发射光谱 (XES,图3A,B),原位红外光谱 (图4A) 以及原位拉曼光谱 (图4B,C) 测试。在原位XAFS与原位XES中可以确认在反应过程中,Pretreated O-CuI1.3中的Cu作为反应的活性位点维持稳定的正价态。在原位红外光谱与原位拉曼光谱中发现了电催化CO2和FA反应过程的中间体。

image.png

图3Pretreated O-CuI1.3的原位XAFS和原位XES


image.png

图4. 原位红外光谱与原位拉曼光谱。A) 不同电位下原位红外光谱。B) 和C) 不同电位下原位拉曼光谱。

接下来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 (DFT) 计算。结合前文表征与实验结果,建立了I-Cu2O (110) 模型。通过计算I-Cu2O (110) 对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能,提出了电催化CO2和FA反应合成乙醇的机理。

image.png

图5. DFT计算结果。

小结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I掺杂氧化亚铜作为催化剂电催化CO2和FA反应生成乙醇的新途径。这项工作通过结合CO2RR反应,成功实现了CO2与FA在常温常压下形成 C-C 键并生成乙醇。本工作有望为CO2与有机分子反应生成高附加值化学品新路径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该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CO2光子平台等项目的资助。
参考资料:https://mp.weixin.qq.com/s/LwaFDDyag_S_sACJh8rSrA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