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一门双院士,这是最美的传承

来源:中国科学家      2022-06-19
导读:“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于2010年正式启动,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11家部委共同实施的一项科技历史人文工程。十余年来,已有近六百位老科学家接受采集,全国上百家单位投入采集工作,累计获得实物原件14万余件、数字化资料近34万件,音频资料近56万分钟、视频资料近47万分钟,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类型最广泛的科学家珍贵历史资料收藏工程,以及从事中国现当代科学史和科技人物研究、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文系根据“采集工程”历史资料整理而成,在“中国科学家”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以飨读者。

“有人曾经问我,你从你父亲那里继承下了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回答说‘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这句话支撑了我一生的追求。”

这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梁思礼回忆父亲梁启超时说的一句话。在我国科学界中,有很多著名科学家,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子女,给他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成就了不少父子(女)双院士的佳话。

刻意和父亲“分道扬镳”

图片

上世纪90年代,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田昭武当选国际电化学学会(ISE)副主席。

2016年,田昭武之子,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田中群当选国际电化学学会(ISE)主席,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当选ISE主席一职。

父子当选ISE副主席、主席,真可谓“虎父无犬子”。

001.png
田昭武(左和田中群(右)
父子虽同为院士,又同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但两人的研究方向却略有不同。田昭武研究比较偏向传统电化学,而田中群的研究方向则为光谱电化学方向。
002.png

20世纪80年代,全家合影前排右起:田昭武,高秋辉;后排右起:田中维,田中群)

其实,田中群从事物理化学行业多半是命运的安排,而细分领域的不同则是他的有意为之。

当年高考时,田中群的第一志愿并不是化学,而是计算机专业,他的分数也达到了录取分数线,却由于“鼻炎”问题遭到了退档。这时,命运为他做了安排,田中群被第二志愿——厦门大学化学系录取了。

进入大学后,一名正在厦大访问的教授曾认真地告诫他:你一定不要选择跟你父亲一样的研究领域,否则你一辈子会在他的阴影下。

image.png

三代人合影

左起:田中群、田昭武母亲、田昭武

田中群记住了这句话,尽管没有彻底离开电化学领域,但他还是选择了和父亲不同的研究方向。正是因为有了院士父亲,田中群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证明自己,他必须做得更好,以证明他的成绩是靠自己,而不是靠父亲得来的。

尽管一直在“逃避”,田中群还是慢慢发现自己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和父亲的谆谆教诲分不开。

田中群记得,初中时,他曾向父亲请教一道数学题,父亲却回他:这个问题还要问我,你应该自己解决。从那之后,他再没有向父亲请教过问题。

多年以后,他才深刻理解到了父亲当年的用意: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要靠自己解决。英国留学时,田中群遇到语言、生活、科研等一系列难题,正是父亲帮助他养成的独立习惯让他快速度过了不适应期,成为同专业研究生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

除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田昭武忘我投入的精神,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田中群。在之后的科研工作中,这些特质同样也让田中群受益匪浅。

004.png

来源:南方周末

就像歌曲中唱到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现在的田中群已经成为和父亲一样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研工作者。

“不迷失在细节中”

图片
谢家荣,著名地质学家、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中国找矿最多的人”;

谢学锦,著名勘查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005.png

1953年,30岁的谢学锦被调入地质部地球化学探矿筹备组,后来筹备组改为地球化学探矿室(简称化探室)。次年,谢学锦担任化探室主任。

对于这样的使命,谢学锦有些不自信,他对父亲谢家荣说:“我是学化学的,一点不懂得地质,怎么去领导化探室?怎么能够把工作做好呢?”

谢家荣说:“你应该发挥自己的化学所长”,“用不着到野外去具体认识什么东西,做地球化学工作不需要认识具体的岩石和矿物”。父亲特别告诫他,不要迷失在细节中。

这次谈话对谢学锦一生的工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那句“不要迷失在细节中”影响了谢学锦的一生。

006.png

谢家荣全家照(1959年夏,北京)

1963-1964年,谢学锦根据其原生晕找矿方法的研究,出版了专著《地球化学岩石测量的理论基础与工作方法》,该方法在全国掀起了利用原生晕找矿的高潮。

但谢学锦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原生晕找矿法虽然成功了,但仍只是矿产勘查工作中一种辅助性的方法。他决心要把勘查地球化学从一门经验或技术手段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使其成为一套成体系的、战略性的、可以指导全局的理论方法。

从1978年谢学锦向国家地质总局提出“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起,之后十几年间,我国80%的矿产新发现都与谢学锦设计并指导的这一计划有关。

“吃别人咬过的馍是不香的”

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文英,是国际公认的原尾虫研究权威专家,是我国六足动物起源与演化研究的第一人、土壤动物学的奠基人、鱼类寄生虫和鱼病研究的开拓者。

她的父亲尹赞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我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组织者之一,父女二人都在各自领域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image.png

1979年,尹文英(最右)与父亲(前排)在上海

在尹文英看来,父亲一言一行的潜移默化对她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她记忆中第一次见到父亲是6岁那年,尹赞勋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时候。儿时的尹文英一直处于放养状态,没有读过任何书。尹赞勋主张男女平等,认为女孩子也应当和男孩子一样去读书,去开辟自己的前程,于是把尹文英送到了私塾读书。

尹赞勋的工作经常变动,尹文英也就跟着辗转各地。1931年,尹文英9岁那年,父亲把她和母亲接到北京。由于之前受的都是传统的私塾教育,与北京的学校教育大不相同,尹文英有些功课赶不上,父亲不仅经常鼓励她,还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她。在父亲的帮助下,尹文英终于慢慢追赶上了学习进度。

image.png

尹文英中学时代小照

当时,父亲的同学或同事等学者经常到家中来访或小聚,互相学习或讨论,尹文英每次都会旁听,虽然听不懂,但她很喜欢这种“有学问”的氛围。在那个战争年代,在父辈们执着于科学的思想影响下,尹文英立下了“科学救国”的志向。

尹赞勋还注重培养尹文英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初中时,只要周末和假日有时间,父亲就带尹文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认识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得益于此,尹文英对大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也为日后从事生物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3年,尹文英与父亲在北京

父亲经常对尹文英说一句话:“吃别人咬过的馍是不香的”。尹文英初次听到这句话不明白什么意思,后来才领悟父亲所说的是创新的意义。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尹文英的科研之路,始终坚持创新、不断突破:

31岁,她深入田间鱼塘,用三年时间和团队总结出对近20种鱼病有效的治疗和防治措施,为我国鱼病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1岁,她从零开始接触原尾虫研究工作,50多年来,先后在中国发现、记述原尾虫160多种,提出了原尾虫系统发生的新概念,建立了原尾纲新的分类体系,实现了我国原尾虫研究从0到1的突破,让我国原尾虫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63岁,她联合近百位专家学者,完成我国三个气候带和七大地理区的土壤动物多样性、变动规律及其在土壤物质循坏中的作用,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等研究,对我国土壤动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image.png


尹文英在观察原尾虫

在我国各个科研领域内都不乏文中这样的科研“父子(女)兵”,他们用自身经历证明着:“实践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父爱如山,这句经典的话永不过时,父亲像一座山站在身后为我们遮风挡雨,指明方向,祝天下所有父亲们节日快乐!

  :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田昭武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访谈资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2]新科院士田中群 八年“独行”终成功[OL],海峡网,2005.12.17

[3]张立生.走向奥维耶多,谢学锦传[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5.1.

[4]《尹文英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访谈资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5]韦斗斗.尹文英:科研为伴,以虫为友[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9(09):21-23.


参考资料:https://mp.weixin.qq.com/s/RlJoPSD2G3iwWB3g7J8I5w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