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大连理工大学郭新闻教授团队在ZSM-5纳米片合成和光解水制氢领域取得新进展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      2022-03-28
导读:大连理工大学郭新闻教授团队在超薄ZSM-5纳米片合成领域和结晶型三维自组装氮化碳光解水制氢领域取得新进展

郭新闻教授团队在超薄ZSM-5纳米片合成领域取得新进展

ZSM-5沸石分子筛以其优异的催化性能、选择性吸附性能,同时具有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催化反应,吸附材料以及分离膜材料中。虽然3D ZSM-5沸石的研究与应用已相当成熟,但仍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研究发现,当ZSM-5分子筛的直孔道长度低于 50 nm 时,扩散限制的影响将显著减轻,因此实现扩散性、活性以及稳定性同步提高的2D ZSM-5纳米片的制备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尽管研究者们已经报道了很多关于ZSM-5纳米片的制备方法,但如何高效合成b轴厚度小于50 nm的超薄纳米片并精确控制其厚度和纵横比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

超薄ZSM-5纳米片的生长机理

基于上述问题,大连理工大学郭新闻教授课题组,与香港中文大学宋春山教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伟研究员等课题组合作,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影响因子为9.811)发表题为“Tailored Synthesis of ZSM-5 Nanosheets with Controllableb-Axis Thickness and Aspect Ratio: Strategy and Growth Mechanism”的研究论文。该工作报道了一种简便的合成策略,协同晶种诱导法与矿化剂辅助法一步合成出b 轴厚度为 20 nm 的 ZSM-5 纳米片。通过调控晶种加入量及老化条件,在实现对纳米片b 轴厚度和纵横比精确控制的同时,可将晶化时间缩短至仅3h,大大节约了成本。其短的直孔道促进了分子在微孔中的扩散并提高了酸性位点的可接近性,在正庚烷裂解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预计不同厚度和纵横比的纳米片可广泛用于受扩散限制的催化反应以及缺陷较少的沸石膜的制备中。此外,本文还系统地解释了晶种和氟化铵在纳米片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实验验证了ZSM-5纳米片有趣的生长过程,从而直观地了解纳米片的生长机制,该策略为研究其他拓扑结构沸石纳米片的合成提供了思路。

具有不同厚度的ZSM-5纳米片的电镜表征

ZSM-5纳米片有趣的生长过程

论文第一作者为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张嘉兴,共同通讯作者为化工学院张安峰副教授、郭新闻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宋春山教授。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团队等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chemmater.2c00001



郭新闻教授团队在结晶型三维自组装氮化碳光解水制氢取得新进展

光解水制氢反应是一种理想的太阳能到化学能转化途径,开发高效的光催化剂是提高太阳能转换效率的关键。近年来,聚合物氮化碳(PCN)纳米片因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高效的光生载流子传输路径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光催化反应。目前,主要采用剥离法制备PCN纳米片,但由于经受过较强的化学剥离和物理剥离过程,该方法制备的PCN纳米片结晶性较差,表面富含缺陷,导致光催化性能提升受限。通过在PCN聚合过程中添加低熔点共熔盐可以合成结晶型PCN材料,但该方法一般只能合成块体状PCN,仍然需要进一步超声剥离才能得到结晶性较好的PCN纳米片。更重要的是,由于纳米限域效应,上述合成的PCN纳米片都存在一个公开的缺陷:吸收边蓝移,导致可见光捕获能力降低。总之,采用现有方法合成的PCN纳米片一般只能优化某一方面的性能,很难实现对光催化反应中三个关键过程(光吸收、电荷分离、表面反应)的协同优化,导致光催化性能提升受限。因此,急需发展一种新的合成策略制备高性能PCN纳米片光催化材料。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郭新闻教授研究团队采用中间体诱导策略,成功制备出了结晶型自组装(CFSA)PCN纳米片。CFSA结构呈现为连续的三维(3D)网络结构,由弯曲的小纳米片二级单元相互连接组成,同时富含褶皱以及丰富的产氢活性位点。3D CFSAPCN纳米片独特的结构特性使其同时具有扩张的π电子体系和部分扭曲的七嗪基结构,不仅增强了PCN材料固有的π → π*电子跃迁,而且激发了n → π*电子跃迁,极大地增强了可见光吸收。同时,3D CFSA结构中结晶型的小尺寸纳米片二级单元具有同时缩短的体相和面内载流子传输路径,增强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和传输速率。借助原位XRD、核磁、热重等表征手段详细研究了中间体诱导策略的作用机制,发现在350度预聚合得到的中间体具有最合适的聚合度以及再聚合能力,可以在高温热解阶段诱导纳米片二级单元自组装形成最佳的3D网络结构(U300-670),该样品具有最优的3D CFSA结构和光学性质,应用在常压可见光分解水制氢反应表现出14665µmol g−1 h−1的产氢速率(Pt 1.1 wt%),远高于原始块体PCN和PCN纳米片的产氢性能。

该工作构建的3D CFSA PCN纳米片同时具有丰富的活性位点、增强的可见光吸收以及高效的载流子分离和传输效率,解决了现有合成方法制备的PCN纳米片存在的缺陷,实现了对光催化反应中三个关键过程(光吸收、电荷分离、表面反应)的协同优化,最终提高了PCN的产氢活性,为新型高性能PCN基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相关成果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国际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影响因子19.503(Intermediate-induced repolymerization for constructing self-assembly architecture: Red crystalline carbon nitride nanosheets for notable hydrogen evolution)。文章第一作者是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博士后安素峰,通讯作者为郭新闻教授和侯军刚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为第一单位,以上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辽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团队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2.121323)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