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厉害了!中国科大刚发完Science,同一天再发三篇Nature!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2-10
导读:2月10日凌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大团队在笼目结构超导体、基于超冷原子分子的量子模拟、蛋白质设计三个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image.png

1、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超冷原子分子混合气中实现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赵博等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白春礼小组合作,在超冷原子双原子分子混合气中首次实现三原子分子的相干合成。在该研究中,他们在钾原子和钠钾基态分子的Feshbach共振附近利用射频场将原子和双原子分子相干地合成了超冷三原子分子,向基于超冷原子分子的量子模拟和超冷量子化学的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2月10日,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图:从超冷原子和双原子分子混合气中利用射频场合成三原子分子的示意图

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具有强大的并行计算和模拟能力,不仅能够解决经典计算机无法处理的计算难题,还能有效揭示复杂物理系统的规律,从而为新能源开发、新材料设计等提供指导。量子计算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构建通用型量子计算机,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制备大规模的量子纠缠并进行容错计算,仍然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当前量子计算的短期目标是发展专用型量子计算机,即专用量子模拟机,它能够在某些特定的问题上解决现有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拟,利用高度可控的超冷量子气体来模拟复杂的难于计算的物理系统,可以对复杂系统进行精确的全方位的研究,因而在化学反应和新型材料设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下载化学加APP,阅读更多行业资讯。

超冷分子将为实现量子计算打开新的思路,并为量子模拟提供理想平台。但由于分子内部的振动转动能级非常复杂,通过直接冷却的方法来制备超冷分子非常困难。超冷原子技术的发展为制备超冷分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人们可以绕开直接冷却分子的困难,从超冷原子气中利用激光、电磁场等来合成分子。利用光从原子气中合成分子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激光冷却原子技术的出现使得光合成双原子分子得以快速的发展,并在高精度光谱测量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在光合成双原子分子取得成功之后,人们开始思考能否利用量子调控技术从原子和双原子分子的混合气中合成三原子分子。在2006年发表的综述文章[Rev. Mod. Phys. 78,483, (2006)]中,美国国家标准局的Paul Julienne教授等人回顾了光合成双原子分子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历史,并指出从原子和双原子分子的混合气中合成三原子分子是未来合成分子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由于光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气存在密度低、温度高等缺点,一直无法用来研究三原子分子的合成。后来随着超冷原子气中Feshbach共振技术的发展,利用磁场或射频场合成分子成为制备超冷双原子分子的主要技术手段。从超冷原子中制备的双原子分子具有相空间密度高、温度低等优点,并且可以用激光将其相干地转移到振动转动的基态。自2008年美国科学院院士Deborah Jin和叶军的联合实验小组制备了铷钾超冷基态分子以来,多种碱金属原子的双原子分子先后在其他实验室中被制备出来,并被广泛地应用于超冷化学和量子模拟的研究中。

超冷基态分子的成功制备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合成三原子分子的研究兴趣。2015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Olivier Dulieu教授等在理论上分析了从原子双原子分子混合气中合成三原子分子的可行性 [Phys. Rev. Lett. 115, 073201 (2015)]。 但由于三原子分子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无法精确计算,因而理论上无法预测三原子分子的束缚态的能量以及散射态和束缚态的耦合强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小组在2019年首次观测到超低温下原子和双原子分子的Feshbach共振,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 [Science 363, 261 (2019)]。在Feshbach共振附近,三原子分子束缚态的能量和散射态的能量趋于一致,同时散射态和束缚态之间的耦合被大幅度地共振增强。原子分子Feshbach共振的成功观测为合成三原子分子提供了新的机遇。但由于原子和分子的Feshbach共振非常复杂,理论上难以理解,能否和如何利用Feshbach共振来合成三原子分子依然是实验上的巨大挑战。

在该项研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小组和中科院化学所的研究小组合作,首次成功实现了利用射频场相干合成三原子分子。在实验中,他们从接近绝对零度的超冷原子混合气出发,制备了处于单一超精细态的钠钾基态分子。在钾原子和钠钾分子的Feshbach共振附近,通过射频场将原子分子的散射态和三原子分子的束缚态耦合在一起。他们成功地在钠钾分子的射频损失谱上观测到了射频合成三原子分子的信号,并测量了Feshbach共振附近三原子分子的束缚能。这一工作为量子模拟和超冷化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超冷三原子分子是模拟量子力学下三体问题的理想研究平台。三体问题极其复杂,即使经典的三体问题由于存在混沌效应也无法精确求解。在量子力学的约束下,三体问题变得更加难以捉摸。如何理解和描述量子力学下的三体问题一直都是少体物理中的一个重要难题。此外,超冷三原子分子可以用来实现超高精度的光谱测量,这为刻画复杂的三体相互作用势能面提供了重要的基准。由于计算势能面需要高精度地求解多电子薛定谔方程,超冷三原子分子的势能面也为量子化学中的电子结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安徽省、上海市等单位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297-2


image.png

2、中国科大在笼目结构超导体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物理学院、中科院强耦合量子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陈仙辉、吴涛和王震宇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日在笼目结构(kagome)超导体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在笼目超导体CsV3Sb5中观测到电荷密度波序在低温下演化为由three state Potts模型所描述的电子向列相,该向列相的发现不仅为理解笼目结构超导体中电荷密度波与超导电性之间的反常竞争提供了重要实验证据,也为进一步研究关联电子体系中与非常规超导电性密切相关的交织序(intertwined orders)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成果于2月9日以 “Charge-density-wave-driven electronic nematicity in a kagome superconductor”为题在Nature杂志上以“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的方式在线发表 。   

图:笼目结构超导体中三重调制电荷密度波导致的电子向列序与超导电性的物理示意图

电子向列相是一种由电子自由度旋转对称性的自发破缺而产生的电子有序态,其广泛存在于高温超导体、量子霍尔绝缘体等电子体系。电子向列相与高温超导电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被认为是一种与高温超导相关联的交织序,是高温超导的理论研究中重大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探索具有新结构的超导材料体系,从而进一步研究超导与各种交织序的关联是当前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中一类备受关注的体系为二维笼目结构。理论预测在范霍夫奇点(van Hove singularities)掺杂附近,二维笼目体系可呈现出新奇的超导电性和丰富的电子有序态,但长期以来缺乏合适的材料体系来实现其关联物理。近年来,笼目超导体CsV3Sb5的发现为该方向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研究体系。中科大超导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已成功揭示了该体系中面内三重调制(triple-Q)的电荷密度波态(Phys. Rev. X 11, 031026 (2021)),以及电荷密度波与超导电性在压力下的反常竞争关系(Nat. Commun. 12, 3645 (2021))。

在这些基础上,研究团队充分结合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核磁共振以及弹性电阻三种实验技术,针对CsV3Sb5中的电荷密度波态的演化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们发现体系在进入超导态之前,三重调制电荷密度波态会进一步地演化为一种热力学稳定的电子向列相,并确定转变温度在35开尔文左右。该电子向列相与之前在高温超导体中观测到的电子向列有所不同:高温超导体中的电子向列相是Ising类型的向列相,具有Z2对称性;而在笼目超导CsV3Sb5中发现的电子向列相具有Z3对称性,在理论上被three state Potts模型所描述,因而也被称为“Potts”向列相。有趣的是,这种新型的电子向列相最近在双层转角石墨烯体系中也被观察到。化学加,加您更精彩!

这些发现不仅在笼目结构超导体中揭示了一种新型的电子向列相,也为理解这类体系中超导与电荷密度波之间的竞争提供了实验证据。之前的扫描隧道谱研究表明,CsV3Sb5体系中可能存在超导电性与电荷密度波序相互交织而形成的配对密度波态(Pair density wave state,PDW)。在超导转变温度之上发现的电子向列序,可以被理解成一种与PDW相关的交织序,这一研究结果也为理解高温超导体中的PDW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思路。如何理解笼目结构超导体中超导电性及其交织序的形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生聂林鹏、孙贶律和物理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马婉茹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陈仙辉教授、吴涛教授和王震宇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安徽省引导项目以及校创新团队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493-8


image.png

3、中国科大建立新的蛋白质从头设计方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海燕教授、陈泉副教授团队采用数据驱动策略,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蛋白质从头设计路线,相关成果以“用于蛋白质设计的以主链为中心的神经网络能量函数”为题于北京时间2月10日发表于Nature。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是生命功能的主要执行者,其结构与功能由氨基酸序列所决定。目前,能够形成稳定三维结构的蛋白质,几乎全部是天然蛋白质,其氨基酸序列是长期自然进化形成。在天然蛋白结构功能不能满足工业或医疗应用需求时,想要得到特定的功能蛋白,就需要对其结构和序列进行设计。目前,国际上报道的蛋白质从头设计工作主要使用天然结构片段作为构建模块来拼接产生人工结构。然而,这种方法存在设计结果单一、对主链结构细节过于敏感等不足,限制了设计主链结构的多样性和可变性。蛋白质从头设计中最困难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地探索蛋白质主链结构空间,发现新颖的、“高可设计性”主链结构,对这一问题目前还缺乏系统性的解决方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团队长期深耕计算结构生物学方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施蕴渝院士是国内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刘海燕教授、陈泉副教授团队十余年来致力于发展数据驱动的蛋白质设计方法,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建立并实验验证了给定主链结构设计氨基酸序列的ABACUS模型,进而发展了能在氨基酸序列待定时从头设计全新主链结构的SCUBA模型(图1)。SCUBA采用了一种新的统计学习策略,基于核密度估计(或近邻计数,NC)和神经网络拟合(NN)方法,从原始结构数据中得到神经网络形式的解析能量函数,能够高保真地反应实际蛋白质结构中不同结构变量间的高维相关关系,在不确定序列的前提下,连续、广泛地搜索主链结构空间,自动产生“高可设计性”主链。

图1.用SCUBA模型进行蛋白质设计的原理。(a) SCUBA主链能量面上的极小对应了蛋白质的可设计主链结构,即特定氨基酸序列下的最低自由能结构;(b) SCUBA中用神经网络表示的统计能量项;(c)和(d) 用近邻计数(NC)-神经网络(NN)方法从蛋白质结构原始数据中学习解析能量函数的方法框架。

理论计算和实验证明,用SCUBA设计主链结构,能够突破只能用天然片段来拼接产生新主链结构的限制,显著扩展从头设计蛋白的结构多样性,进而设计出不同于已知天然蛋白的新颖结构。“SCUBA模型+ABACUS模型”构成了能够从头设计具有全新结构和序列的人工蛋白完整工具链,是RosettaDesign之外目前唯一经充分实验验证的蛋白质从头设计方法,并与之互为补充。在论文中,团队报道了9种从头设计的蛋白质分子的高分辨晶体结构(图2),它们的实际结构与设计模型一致,其中5种蛋白质具有天然蛋白质中尚未观察到的新型拓扑结构。                    

图2.从头设计蛋白的高分辨晶体结构(天蓝色)与设计模型(绿色)比较。

Nature杂志的审稿人认为,“与现有方法不同,现有方法要么使用参数方程来描述预定义螺旋结构的空间,要么基于片段组装的方法依赖于已知蛋白质片段。SCUBA方法原则上允许人们探索任意主链结构,然后填充序列,允许人们设计比自然界中观察到的更广泛的蛋白质几何结构”;“蛋白质从头设计仍然具有挑战性,本工作中六种不同蛋白质的高分辨率设计是一项重要成就,表明此方法工作良好”;“本研究中报道的成功设计数量之多令人印象深刻,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基础技术是鲁棒的。所采用的基于神经网络的能量项是新颖的,因为它们刻画了更传统的统计方法无法企及的多维特征,该方法具有足够的新颖性和实用性”。

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刘海燕教授和陈泉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生黄斌、许洋、胡秀红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大团队的工作在蛋白质设计这一前沿科技领域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为工业酶、生物材料、生物医药蛋白等功能蛋白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383-5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