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沉痛悼念 | 中国石油大学沈忠厚院士逝世,享年93岁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      2021-02-07
导读: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原石油工程学院沈忠厚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21年2月5日11时5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67b68dc64a5d4d6fbcfd8a0239566837.jpg

沈忠厚,男,汉族,1928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大竹县,1951年8月参加工作,195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7月毕业于重庆大学采矿系。1951年8月至1955年9月在重庆大学任教;1955年9月起先后在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任教。1985年11月晋升为教授,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10月退休。

沈忠厚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技术专家、教育家,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高压水射流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在淹没非自由射流、自振空化射流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将射流技术与钻井和完井工程相结合,开辟了我国石油钻完井技术的新领域,为我国石油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沈忠厚院士发明了多种射流钻井与增产技术及核心装置,多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其它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出版中英文专著和教材6部。被评为能源系统特等劳动模范、“国家科学研究事业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沈忠厚院士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六十七年。他治学严谨,工作勤奋;任劳任怨,勇于奉献;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热爱同志,关爱学生;为中国石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堪为师者典范和学者楷模。他的逝世是中国石油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石油工程界的重大损失!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沈忠厚院士!


沈忠厚:水击石穿寻地火,披肝沥胆为人民

他以忠厚为名,成就了教书育人科技报国的事业;

他以创新为重,在向下钻探中推动我国石油开采技术向上发展!

他,是杰出的石油钻井和水射流技术专家,是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学科的第一位院士。他将水射流技术与石油钻井和完井工程相结合,开辟了我国石油钻完井技术的新领域,助力我国石油开采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他的《水射流理论与技术》等专著奠定了他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963f917806f94169bee25ffbc77b4b0d.jpg

他,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钻井工程以井底岩石面获最大水功率为目标函数水力设计新方法和新理论,解决了钻井工程长期没有解决的水力设计理论问题,发明了新型加长喷嘴牙轮钻头;发展了自振空化射流理论,发明了自振空化射流钻头,首创自振空化旋转射流处理近井地层及解堵新技术;发展了机械及水力联合破岩理论,发明了联合破岩钻头;率先研究高效旋转射流,钻出我国第一口径向水平井。

他,是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重要开拓者,是油气井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钻井学科及水射流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教书育人,敬业乐道,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众多石油工程优秀人才。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教授沈忠厚先生。

“科研要转化为生产力”

沈忠厚一直认为,工科大学的科学研究,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为生产服务,一是促进教学发展,一是努力提高应用基础的研究水平”。他说,科研要和教学紧密结合,要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要面向油田,为石油工业的发展服务。要从生产实际中找课题,定方向。”“要十分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一切应用技术的研究都离不开基础科学的研究。这方面研究水平越高,越会为应用技术的研究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这些认识,来自于他一生开展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智慧凝结。

bb6558c5fcb348cc82cab5586e98e9e7.jpg

1951年从重庆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为尽快适应教学,他在玉门油田现场实习一年。1955年到北京石油学院工作后,他参加了一个个石油大会战。这些都为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现场经验。而他一生的科研实践,从未离开过石油钻井的一线——戈壁荒原上,他蹲在高耸的井架旁与现场工作人员讨论工程问题的情景,成为学生们始终铭记在心的记忆。

5b5015ed190f4131839507385ee414b3.jpg

他反复和学生们讲,理科认知世界,工科改造世界,而工程技术既要认知世界,也要改造世界,要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成果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为实践服务。他说:“只有把理论问题研究透彻,理论才能更好地转化成生产力。”在研究中,他带着工程问题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入手,通过室内实验寻求答案,再到现场检验,进而投入实际应用。他对创新的理解朴素而简明:“创新就是有效益,别人没做过,我们做了;别人花钱多,我们花钱少——这就是创新。”

“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上世纪70年代末,沈忠厚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提高钻井效率的科研攻关中。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成都飞机厂参观时,第一次看到水射流切割机,突然灵感如泉涌——高压水射流技术可以用来提高钻井效率。从此,他选定了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也因此成就了他“射流钻头之父”的不凡功勋。

当时,我国对喷射钻井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而美国早已开始了喷射钻井的研究,并研制出喷射钻头。1981年,沈忠厚带着一连串喷射钻井的疑问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和N•L公司学习研究。一次,在美国喷射钻井的奠基人、全美最著名的喷射钻井权威戈恩斯教授作技术讲座时,沈忠厚向他请教为何只计算钻头喷嘴出口位置的水力参数,而不计算水射流到达井底位置的参数——只有井底位置的射流对钻井破岩和清岩才是有效的。70岁的戈恩斯教授表示:“不是不想,是这太复杂了。您要是能把这个谜底揭开,您便是……”戈恩斯教授说着竖起了大拇指。

6712915e609b41abb0d16f7985e608cc.jpg

这让沈忠厚感慨万千:我们国内传统的科研有相当一部分课题是跟在人家后面跑,这样做的结果,充其量只能做老二,永远不能当老大,要想实现中国科研领先的梦想,必须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必须冲破思想上的禁锢。在美国的3个月,沈忠厚坚定了冲上喷射钻井顶峰的信念。

回国后,在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寻找水射流在各种阶段衰减变化的规律失败后,沈忠厚经过冥思苦想,决定采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用大量的实验数据来构建理论计算模型,再用可知的理论检验实验成果。他在实验室做了大量的模拟实验,取得了极为丰富的实验数据,然后又在取得的实验数据基础上开始着手研究井下淹没非自由射流动力学规律,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了完整的喷射钻井的理论体系。1988年3月,他的研究成果在美国《SPE Drilling Engineering》上发表。当这个难倒了世人的谜被他揭开时,各国专家震惊了,他们承认,是中国人解决了这个世界级的难题。

43060de1740e4fb1b536df1721dbdee6.jpg

利用井下淹没非自由射流动力学规律设计钻头喷嘴,沈忠厚研制出了新型加长喷嘴牙轮钻头。在相同的条件下,与普通钻头相比,新型钻头井底水功率提高30%~40%,井底压力提高1倍,井底压力梯度提高1.5倍以上。平均机械钻速提高30%,平均单只钻头进尺提高40%。在全国13个油田推广使用的3300只加长喷嘴钻头中,获直接经济效益1.7亿元。这个钻头后来相继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专利和一项美国专利。

在紧锣密鼓地研制新型加长喷嘴牙轮钻头的同时,沈忠厚又另辟蹊径,开拓了另外的领域。他先后于1982年和1984年开始研究自振空化射流钻头和水力—机械联合破岩钻头,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重大突破。他说:“几个项目同时开展,同时进行试验,这是我开展研究的创新之处。同时搞几个相互关联的项目,一可以节约研究时间,二可以发现相互间的缺陷,及时取长补短,加速问题的解决。”1997年8月,利用第四代钻头——旋转射流破岩技术,沈忠厚与弟子们在辽河油田钻出了我国第一口径向水平井,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采油量比以往增加了7倍!

2003年,75岁的沈忠厚又开始向新的研究领域进军。当年,四川开县发生井喷事故,沈忠厚作为国务院事故处理专家组组长在分析、处理事故的时候,诱发了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研究。在快九十岁高龄时,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人可以变老,但人不能服老,人的心要永远年轻,工作着是快乐的,只有这样,我们每天活得才有意义,搞起科研也才有力量。这就是我人生的信条。”

“发一分光,要有十分热”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应该有十分热,发一分光。发一分光,必须要有十分热。这是厚积薄发的道理。”

沈忠厚常说,为学先学做人,做人先立信念。他对访问他的学生说:“一个先进的青年,一个合格的大学生,首先要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浓厚情感,要有报效国家、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也是幸运儿,得到今天这个上学的机会,是无数人创造的条件,只是要求社会给你什么,却从来不想自己为国家、为集体做了什么的人,不会有大的成就。”

沈忠厚的授课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从不把书本内容照搬到黑板上。他善于把一个很抽象、很深奥的原理,讲得很形象、很浅显,特别受学生们欢迎。石油钻井的课程十分抽象,学生掌握起来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沈忠厚让学生看挂图理解复杂、抽象的套管柱设计,为学生展示模型、样品来了解钻头、喷嘴结构,带学生到实验室和现场实地参观,让抽象的课本与生动的实验、现场结合起来。这样就把复杂抽象的概念跟实际结合起来了,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他说,课堂就是战场。上战场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管这门课讲了多少遍,每一次讲课前都必须重新备课,并及时补充最新的国内外信息。在讲稿完成之后,他还另外再编一个提纲,理出重点、难点。上课时,他只拿着这个提纲讲课。他的学生们往往发现,老师拿着一张纸就能讲上半天。

一有机会,沈忠厚就督促学生到现场去,了解现场、熟悉现场、把握现场,他说:“不要让自己的思想仅仅停留在理性的层面上,要让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他对讲课的体会特别深,他说:“讲课真累,一要备好课,二要有实践知识,三要讲究讲课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把课讲活。”

c497f2cf7c594cabb7b122e0bcb4fd14.jpg

他教书育人,敬业乐道,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众多石油工程优秀人才。他培养出的学生,有长江学者、教授、博导、学术带头人、高级工程师等,还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他的学生李根生教授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师生双院士”已成为佳话。

“做人为学都要老老实实”

沈忠厚一生都在践行“忠厚”二字。父母给他取名“忠厚”,就是希望他能忠实立身,厚道做人。他说:“教学要做好,科研要做好,但人首先要做好,立身先立人,何况我的名字就叫‘忠厚’,我要对得起‘忠厚’这两个字。”

c080d5a0a6e94dbf875996e18624ae17.jpg

忠厚,体现在念兹在兹的报国热忱中。“中国太贫穷了,没有采矿不行;找到丰富的矿藏,中国才有可能走向富裕。”正是抱着这样的初心,沈忠厚才走上采矿救国的道路。他的一生,都在为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突破“卡脖子”技术和推动中国石油开发事业而孜孜奋斗。他也鼓励青年学生们涵养家国情怀,“只有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你才能了解这个国家,才会对这片土地充满使命感。”

忠厚,体现在对科研的矢志追求中。他说,“一个人,一辈子,认真做好一件事,就够了!”“要上山,不要下海。”要“上山”,就是要迎难而上,勇攀科研高峰;不要“下海”,就是不要利用科研成果谋取个人利益。他一直秉持着“笨人理论”:在立项研究的时候,并不急于追求经济效益、搞短平快,而是先打下扎实的理论根基,从理论上把问题搞清楚,在这个基础上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找到二者的结合点。他觉得,“笨人理论”看似速度慢,却可以使人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别人的错误,反而赢得了更宝贵的时间。

忠厚,体现在对学术团队的严管厚爱中。他重视学术团队建设,甘做人梯,以高尚的人格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凝聚起一支老中青相结合、水平高、能力强、结构合理、能打硬仗的科研队伍。他对团队成员严格要求,不管是谁,要是把实验一次得出的数据交过来,肯定会被退回,他要求数据必须至少连续三次重复实验得来。他对年轻人委以重任,压担子、放开手,给他们提供自由发挥和创造的空间。作为课题组的带头人、引路人,他时刻没有忘记为年轻同志解决生活、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排除年轻同志的后顾之忧。

忠厚,体现在对育人事业的热爱上。沈忠厚热爱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事业。他常说:“假如人生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做教师!”他认为,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育人包括传授知识和教学生做人。而作为一名高校理工科教师,既要有科学家的本事,也要有工程技术专家的能力,还要有好的师德。他说,教师作为学生学术方向的引导者,要站在学术前沿为学生创造空间;作为学生为人处世方面的向导,要教会学生如何修身明德。“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只有为自己想得少一点,才能为学生考虑得更多。”

dd278947f2cd49e49f5a9b79ad2e1cd0.jpg

1998年,沈忠厚70寿辰,石油大学老校长杨光华为他题词:“水击石穿寻地火,披肝沥胆为人民。”这是对沈忠厚的赞誉,更是对沈忠厚崇高人生追求和高尚学术风范的高度概括。2008年,沈忠厚80寿辰,学生们送给老师一副对联:“忠天义地,风风雨雨成就伟业;厚德载物,兢兢业业培育英才。”这是对老师的感恩,也是对沈忠厚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高度概括。2018年,沈忠厚90寿辰,中国工程院发来贺信,赞誉他:“热爱祖国、科学求实、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是我国工程科技界学习的榜样!”这是对一位科学家、教育家的崇高敬意!

沈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


参考资料

[1] 沈忠厚院士讣告,https://www.cup.edu.cn/tzygg/fe2ad3d4b956457caa8fceb1dc76095d.htm

[2] 沈忠厚:水击石穿寻地火,披肝沥胆为人民,https://www.cup.edu.cn/news/xg/faafb13222b44c548a99c91231146c90.htm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