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李大东院士:情系中国炼油事业 见证炼油技术发展

来源:新华网   钟艳平   2019-11-20
导读:李大东,1938年2月24日出生,北京市人,原籍山东省德州市,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工艺方面的专家,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无到有,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目前在部分领域已经领跑。”作为我国现代炼油技术发展的见证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东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饱含深情地回顾了这一技术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他说,从依靠“洋油”进口到成为炼油技术强国,这离不开几代石油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拼搏。

1.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东

“直到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我国才有了建立现代炼油工业的物质条件。”李大东介绍,1962年10月,原石油部在北京召开炼油科研工作会议,这次会上确定了石油部要集中各方面的技术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发炼油新工艺、新技术,主要包含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以及有关的催化剂和添加剂等5个方面的工艺技术,会上,大家把这五项新技术称为炼油工业的“五朵金花”。李大东提到,“五朵金花”关乎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备受大家关注,侯祥林、陈俊武、闵恩泽等石化科技专家当时都投入到了这些项目的科研工作中。后来,除了尿素脱蜡技术没有继续发展,其他四项技术均构成了我国现代炼油工业的技术基础。

image.png

也正是这一年,李大东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石科院催化剂研究室,开启了他炼油催化剂的科研道路。

“催化剂对炼油工业很关键,它相当于IT产业里的芯片,至关重要。”李大东说。80年代,我国炼油工业主要加工的是大庆原油,大庆原油具有氮多硫少的特点,因而催化柴油容易出现沉渣,用于柴油发动机时会把喷嘴堵塞,而在当时,农业生产等部门需要大量使用柴油,因此解决催化柴油沉渣问题,变得尤为迫切。上级单位把解决这个难题的任务交给了石科院,时任石科院基础研究室主任工程师兼加氢催化剂组组长的李大东承担了这项重任。

“沉渣问题影响面很大,必须解决。”带着这种坚决的信念,李大东废寝忘食地投身于研究中,他带领项目组创新研究方法,反复探索,经过数年、无数次的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1987年,李大东与其团队组织开发的RN-1加氢精制催化剂,在广州石化总厂进行工业试验了。

“试验那天,我的心情很忐忑,整夜辗转难眠,一直在等车间测试同事的电话,凌晨4点多,当同事告诉我试验数据达到标准要求,甚至比预想还要好时,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当时,旁边房间的很多同事都跑了出来,大家在一起热泪盈眶。”回忆起那天的情景,李大东如今依然难掩激动,他说,当晚的心情难以用语言表达,那个夜晚因等待、期望、担忧……种种因素,而显得尤为漫长,而这一晚也给他的科研生涯留下了深刻、宝贵的回忆。

1989年,RN-1加氢精制催化剂获得中国专利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1991年,“RN-1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工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RN-1加氢精制催化剂出口意大利塔兰托炼厂,这实现了中国炼油催化剂出口“零”的突破,也是我国炼油催化剂由进口到出口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RN-1加氢精制催化剂出口意大利塔兰托炼厂 我国三位女科学家前往现场指导(照片由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提供)

“这张照片很有意义,以前都是别人来指导我们,现在我们有了自主研发的催化剂,去指导别人开工,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RN-1加氢精制催化剂只是一个开始,如今,我国全套炼油技术已经出口到世界各地。”在介绍当前我国炼油技术时,这位81岁老人的眼睛变得神采奕奕,显得格外自信。

干了一辈子炼油技术开发,穿越了近一个世纪的光阴,而今,耄耋之年的李大东依然保持着数十年来每天早上七点钟准时到办公室上班的习惯。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我国炼油工业能发展到与国际完全接轨,这离不开国家对石油工业、炼油工业的高度重视、支持,同样,更离不开一代代石化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忘我牺牲精神。

参考资料:
[1]新华网,李大东:情系中国炼油事业 见证炼油技术发展,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11/432829.shtm?id=432829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