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高从堦院士:奋斗50年 只为一张膜

来源:浙江新闻   马悦   2018-11-10
导读:高从堦,化工分离专家。山东省即墨市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功能膜及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png

一张薄薄的分离膜能给生活带来多少变化?

“膜是能起到分离和转化功能的一个薄层。从海水淡化、污水净化、废气过滤,到人工肝、人工肾…… 都离不开这层薄膜。”秋日阳光正好,在浙江工业大学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的办公室里,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海洋学院院长高从堦,用50年的不懈奋斗向我们解答。 

这位满头银发的资深院士,用浓浓的山东普通话,向记者娓娓道来这一张张轻巧薄膜的魔力。“高性能膜材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领域都扮演着战略性角色。掌握了膜技术,就是掌握了未来的发展大计。” 

今年76岁的高从堦是我国膜技术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见证了我国膜技术从无到有、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的历程。

我国的膜技术是从海水淡化领域起步的。把海水变为甘泉,传统的蒸馏法等能耗高。上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用反渗透膜法脱除海水盐分制淡水,该法成本低,操作更便捷,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展现出巨大实用意义。 

“中国决不能落后!”1967年,大学毕业不久的高从堦参加了全国海水淡化会战——全国多家科研机构、各领域的科技专家齐集于北京和山东青岛埋头苦干,自主取得了膜法海水淡化的多个突破。这场会战给年轻的高从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他就始终没有离开过膜技术科研一线。 

1970年,破解反渗透膜制备难题的探索仍在继续。高从堦领导的课题组只有4个人,充分分析国外产品的结构与性能后,他们坚定地尝试自己的设想,不断努力,用8年时间解决了原料、配方和工艺条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推出中国自己生产、性能相当的“中空纤维反渗透膜”,迫使国外同类产品降价30%。 

类似这样的创新成果,在高从堦此后的科研生涯中不断问世。1997年,高从堦主导建成国内第一条反渗透复合膜生产线,成功实现反渗透复合膜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产品价格壁垒和垄断地位,使进口膜价格大大降低。“这是我们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了国家诉求。”高从堦的目光无比坚定。 

“2002年前后,我们探索发现了一种对膜分离模式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新理念——促进传递,属于国际首创,我认为这更有意义。”说这番话时,高从堦脸上洋溢着天真愉快的笑容,让人深深体会到“创新”二字对这位工程院院士的无上价值。

2013年,年过七旬的高从堦院士选择“从零开始”——以巨大的热情组建了浙工大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这个创新平台快速成长,核心协同单位包括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浙江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高老师为膜做了很多事,膜又为社会做了很多事,可以说他与膜技术是融为一体的。”高从堦的弟子、浙工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周勇说,“高老师现在仍坚持每天阅读膜技术最新的外文文献,遇到有启发意义的就分发给我们,材料上写着他的思考。” 

作为高从堦院士的助手,浙工大海洋学院副教授刘立芬时刻为前辈充沛的精力所感动。“高老师跟我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做科研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对膜领域最前沿的一些问题开展最基础的研究,做一些原创性的工作,立地就把这些原创性的工作真正落地、实施。”她说。如今,精神矍铄的高从堦院士依旧坚持清晨就到教学楼工作。每个月,除了参加一些场重要的学术会议外,还会走进浙工大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湖州研究院,与研发人员一起讨论最新技术。

在浙江工作、生活了40多年,高从堦远远超过了在山东老家的居住年头,浙江也成为他一系列创新成果率先转化、推广的地方。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一批专业从事膜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工程应用的企业成功孵化,杭州由此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膜产业发展集聚区,带动相关产业年产值达百亿元。

50年如一日,只为一张膜,这是高从堦矢志不移的科研宗旨。“我国膜产业已进入快速成长期。今年,全国膜产业总产值已达2000亿元,年产值还在以30%至40%的速度增长,市场份额重大。”谈及未来,高从堦的话中还是围绕“创新”,“我们要提高膜行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新材料、新技术研发提升产业竞争力。”这是这位资深院士的希冀,也是他的不竭动力。

参考资料

[1] 浙江新闻,建功立业新时代丨高从堦院士:奋斗50年 只为一张膜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