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化学加_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

印象初院士:世界蝗虫研究的扛鼎人

来源:南通日报   张亮   2019-04-10
导读:扎根青藏高原38年,印象初提出高原缺翅型蝗虫等新见解,建立了中国蝗总科新分类系统——印象初分类系统,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居世界先进水平。三次与死神擦肩,印象初的科研从未止步。


image.png

印象初院士

印象初,1934年生于海门,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蝗虫分类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客座教授。现任河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如果没有老伴时不时地“休息提醒”,8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南通籍昆虫学家印象初可以在电脑前坐上一整天。这个被誉为“世界上认识蝗虫最多的人”,虽已到了耄耋之年,对蝗虫的研究依然热情不减、爱得深沉。

说起与蝗虫“结缘”,印象初至今难忘19岁时在泗阳参与的治蝗行动。“当时农药很少,10万人去洪泽湖边的芦苇荡人工拍打灭蝗。”从苏北南通农校(现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毕业不久的印象初当时作为县植保干部参加治蝗,那一次全民行动让他印象深刻,更在他的心中埋下了研究蝗虫、为民服务的种子。

20岁那年,印象初考入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至青海农学院任教,后调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工作。“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印象初从事蝗虫研究的起点,也是日后成就他事业的沃土。

在采集的标本中,印象初敏锐地发现,高原上的蝗虫有的翅膀很短,有的甚至没有翅膀。经过苦心研究,印象初认为高原上风大不适于蝗虫飞行导致翅的退化,翅的退化导致发音器的退化,发音器的退化和消失又导致听觉器官的退化和消失,他提出了蝗虫类在高原上的适应性、演化途径和高原缺翅型等新见解,立即引来世界同行瞩目。

1982年,印象初在《高原生物学集刊》上发表了《中国蝗总科分类系统的研究》一文,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以一种全新理论为依据建构于中国青藏高原上的蝗总科分类系统诞生,把蝗总科分类学科带入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和更为科学的时代。

该分类系统突破国内外蝗虫分类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以触角构造、发音和听觉器官为区分蝗虫类别的依据,后被国内外同行称为“印象初分类系统”。1984年,印象初以该分类系统为理论基架的学术专著《青藏高原的蝗虫》出版,引起国内外昆虫学界极大关注,被国外著名学者拉格教授誉为“研究欧亚蝗虫不可缺少的资料”。“印象初分类系统”的建立,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87年,受美国科学院邀请,印象初到华盛顿作了专题报告。1995年6月,印象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科学院评选为中国当代科技精英之一,同年10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青海省首位中科院院士。

从青藏高原起步,印象初的研究视野逐步拓至全国,扩大至欧亚大陆,乃至全世界。1996年,他出版了《世界蝗虫及其近缘种类分布目录》,这本用英文写成的巨著,共1266页,200余万字,记录了从1758年至1990年所有已知的蝗虫类2261属、10136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最系统的同类专著,被世界直翅目学会网站引用,成为全世界蝗虫分类研究者公认的权威工具书。“上一本同类型书籍是外国人在1910年编纂,已经过去了80多年。”印象初说,《目录》的出版算是为国家、为民族争了口气,“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而且某些方面还超过了他们。”

鲜为人知的是,扎根青藏高原38年,印象初曾3次在野外考察时与死神擦肩而过,其中两次在5000米左右的高山上因过度劳累缺氧而休克,一次途经泥石流地区时汽车因路滑驶出车道,险些坠入两三百米深的峡谷。

“虽然辛苦了一辈子,但科研路上有所收获,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印象初退休后在河北定居,但依然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身为河北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的特聘教授,印象初至今仍带教博士研究生。

“这一生还有一个奋斗目标,花两到三年时间,增订《世界蝗虫及其近缘种类分布目录》,将1990年以后发表的蝗虫新属、新种补充其中。”印象初透露,新版目录将增加蝗虫约2000种,并增加模式标本产地和模式标本保存地点等新内容,为后人研究提供方便。

参考资料

[1] 南通日报,印象初:世界蝗虫研究的扛鼎人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