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化学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学!化学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热线:400-8383-509

专业的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资源供需及整合平台

支志明院士:做科研,有没有荣誉都会继续去做

来源:粉体人      2019-10-30
导读:“对我来说,科研就等于吃饭,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的兴趣所在。当你能够解开某些化学反应之谜,能够控制某些化学反应,你会感到很开心。”——支志明

image.png

院士介绍

支志明,1957年9月7日出生于广东省遂溪县,香港人。197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获该校博士学位。香港无机化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97年以来为南京大学董事、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担任J.Chem.Soc.,DaltonTrans.,NewJ.Chem.等著名刊物的国际编委。1996年受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原感光所)兼职教授,与理化所保持长期密切稳定的合作关系。2006年荣获连续空缺两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曾应邀担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化学所、上海有机所等科研院校的客座教授。

学习经历

1975年-1978年 香港大学 学士

1978年-1982年 香港大学 博士

1982年-1983年 加州理工学院 博士后

1983年8月至1990年8月 香港大学 讲师

1990年9月至1992年10月 香港大学准教授(Reader)

1992年香港大学讲座教授

学术成果

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论文300多篇,1981-1997年间论文被引用数居世界化学领域第373位。

199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国际和国内化学会议上作过多次很有影响的大会报告。从事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研究,特别在荧光材料研究方面,对金属-氧,金属-氮,金属-胺,Pt(II)和环金属Au(III)络合物,异核金属d10-d10,d0-d10和d10-d8金属簇合物所具有的长寿命电子发射激发态所经历的原子转移和多电子转移反应、配合物中的光诱导氧原子和氮原子的转移反应、光诱导电荷分离、长程电子和能量转移及其DNA识别机制研究的荧光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设计以及d10金属配合物作为发光材料的蓝色发光二极管的组装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忆往昔峥嵘岁月

1957年,支志明出生于香港佐敦道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做买办,母亲在家照顾孩子。他们6个兄弟姐妹自懂事起,便要在家帮忙做手工活,赚钱贴补家用。中学时,支志明数次转学,就读的学校也并非名校,他每次放学后就躲在自习室做功课,功课做完后就跑去书局打书钉。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爱看科学书籍,中三时支志明选读了当时最有前途的理科。自中四开始,支志明改当补习教师,赚取学费和生活费。虽然生活艰难,但年年都取得学校奖学金的支志明,最终以优异成绩进入香港大学攻读化学,先后取得理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支志明后来回忆那段艰苦岁月时表示:“那时候家里没有钱,只有发奋努力读书。”令他备感辛酸的是,为家庭含辛茹苦无私付出的母亲,如今已经过世。“那时我的妈妈更辛苦,她为了家里自己都很累,有很多东西都没享受过”。

image.png

38岁当选中科院院士

1980年,支志明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化学研究,1983年年中返港加入香港大学出任化学系讲师,并开展独立化学研究。1990年支志明被提升为教授,1992年成为讲座教授,是香港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讲座讲授。1995年,支志明被选为中科院院士时只有38岁,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更成为香港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支志明说:“做科研我觉得应该是你自己真的喜欢做,或者是你真的想解决一些科学上的问题,或者你真的喜欢探索科学领域。我觉得那些奖其实是一些额外的奖励,就是说你做得好自然有人会欣赏你,给你一些荣誉,但是其实有没有这些荣誉你都会继续去做”。

参考资料

【1】微信公众号院士+(ID:gdyslyh),院士语录|支志明:做科研,有没有荣誉都会继续做

【2】微信公众号支氏文化(ID:gh_401dbf226bfd)支志明:从“寒门学子“到知名科学家经济参考报(2016)

    【3】微信公众号粉体人(ID:gh_b5722ae03923),支志明:做科研,有没有荣誉都会继续去做




声明:化学加刊发或者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电话:18676881059,邮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