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黄干亨黄干利基金教授(化学与能源)、化学系讲座教授任咏华教授,应邀出任国际领先学术期刊Natural Sciences的化学领域主编。...
大多数由海洋藻类产生的海洋稠聚醚类天然产物对人有极强的神经毒性,但是具有7/7/6/7/6五环结构的brevenal不仅没有神经毒性,它还可以通过竞争性地结合神经毒性稠聚醚的受体蛋白减轻它们造成的中毒...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佳研究员团队与华东理工大学贺晓鹏教授团队在生物活性物种的精准检测与靶向治疗等生物医学应用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研究进展。相关成果相继在线发表于高水平期刊《化学科学》(Chem...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的马骧教授团队基于前期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研究基础,将动态共价化学与有机室温磷光聚合物材料相结合,通过可逆Diels-Alder反应,将热可逆的动态共价...
为什么人吃了咸的薯片后想喝水,为什么在运动后想喝功能性饮料?大脑是怎样感知并作出调节的?美国东部时间10月14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Yuki...
厦门大学郑南峰教授、傅钢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江颖教授课题组密切合作在铜材料表面配位防腐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Surface Coordination Layer Passivates Oxid...
室温磷光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物理性质被广泛的应用于生物成像、信息加密和光电材料等领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中,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来源丰富,易于衍生,兼容性好,因而备受青睐。但是纯有机分子的弱自旋耦合导致...
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及合作团队则首次在Gd@C82单分子器件中发现了单分子驻极体特征,并展示了其信息存储能力,将驻极体的尺寸极限缩小到了1 nm尺度,该研究成果于10月12日以“A Gd@C82 si...
近日,Cell出版社化学旗舰杂志《Chem》(影响因子19.7)报道了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黄佳琦课题组在锂硫电池动力学调控方面的研究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n Organopolysu...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仿生催化合成创新特区研究组(02T4组)陈庆安研究员团队在可见光诱导酰亚胺温和条件下脱羰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了一种“双功能铑催化剂在可见光诱导下脱羰”的新策略,可...
近日,在“东南大学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启动培育基金的资助下,江苏省“分子铁电科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分子压电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首例二茂铁基钙钛矿压电材料。相关成果以“Organometa...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郑磊研究员课题组与加拿大McMaster大学Yingfu Li教授课题组合作,在功能核酸体外进化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Evolution of a high...
众所周知,有机多重键化合物不仅具有强大的合成功能,也会通过π电子的共轭作用形成性质特殊的有机体系,例如共轭多烯及芳香化合物。然而,与碳同族的硅元素的多重键化合物及与之相关的芳香杂环及共轭体系却很少见。...
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COFs)是一类新兴的结晶多孔聚合物材料,具有低密度,高稳定性,结构规整且可调以及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在吸附分离,异相催化,传感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创新特区研究组(DNL19T3)孙剑副研究员和葛庆杰研究员团队在二氧化碳催化加氢中的界面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可碳化的系列K助剂可在二氧化...
近期,清华大学化学系基础分子科学中心罗三中课题组在高活性中间体苯炔的不对称催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在2020年6月在国际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陈学元课题组在锰掺杂Cs4PbCl6零维钙钛矿纳米晶激发态动力学研究获新进展。相关结果2020年10月1日在线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杂志(Adv. Sci. 2020,...
9月2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与哈佛医学院联合在Natur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odulating TRADD to restore cellular homeosta...
最近,清华大学化学系的佟硕副教授与王梅祥教授合作,运用手性配体诱导产生固有手性,首次实现了ABCD型固有手性大环分子的高产率、高对映选择性的催化不对称合成,并展示了固有手性分子圆偏振发光及独特的开关效...
电动汽车愈发受到市场青睐,但漫长的充电时间也让人望而却步。传统燃油汽车仅需五分钟即可满油增程500公里,而目前市售最先进的电动汽车则需要“坐等”充电一小时才能达到同样的增程效果。发展具有快速充电能力的...